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20.06.2023 05:54:32           浏览数:0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横纵联动的协同育人队伍,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横向配合,以及学校、教务部门、二级学院(系)的纵向协调,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也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在横向上搭建思政育人团队

  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推动三方人员的有效协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化高校思政育人团队的组织结构,将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抓住青年学子的“拔节孕穗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他们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想政治理论上的补充,分享教学方法,帮助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同时,两者的互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视野,丰富其知识体系,完善其思维逻辑,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大有裨益。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双方共同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等,有助于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优化教学方法。

  为增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双方合作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优化交流与组合形式。要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交流,既要关注后期的“磨合”,也应留意前期的“配对”。要提升协同育人效力,应当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受教育经历与本身专长,实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最优组合。其二,创建互动交流平台。可以创办线下学习活动室,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学术研讨、经验交流、集体备课提供固定场所,保证交流的基本频率。还可以创办线上互动平台,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思政课教师专栏”“专业课教师专栏”“互动专栏”等,促使双方共享教学经验,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与认同。其三,鼓励互相听课。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听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学习,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听课增进对不同专业的了解,从而面向各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授课。双方还可以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同步推进,在思政课上以本专业领域的优秀人物、行业文化为例证,在专业课上穿插思想政治的引领,形成教学合力效应。

  2.推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对于辅导员而言,他们可以凭借专业课教师共享的学生专业学习状况,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同时,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能更有效地加强班级学风建设。许多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学术带头人和本学科的专家,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丰富的科研经验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凭借辅导员共享的学生性格、心理状况、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协调性,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方面,应当关注师生配比。专业课教师的双重身份意味着他们既要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还要协助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负责相关专业的班级,方便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开展,且每位专业课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也要适中,人数较多的班级应配置多名班主任,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班主任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应当明晰合作分工。在合作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专长,明确各自的职责。例如,在进行社会实践指导时,辅导员负责全程的组织与管理,保障社会实践安全顺利地开展;专业课教师负责实践的理论与技术指导,跟踪学生的实践进程,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质量。为了推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除了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外,不少高校还采用了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师生联合党支部等方法。同样,在采用这些方法时也要关注师生配比以及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协调配合问题。

  3.推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相比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会更紧密、更频繁,因此,有的高校采取了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的方式。发挥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优势互补作用,应当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双方应立足主体优势,做好本职工作。思政课教师应发挥其理论研究者的优势,在思政课上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最多,接触时间最长,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做好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二是双方应开展广泛合作,形成互补效应。应当注重向对方取经学习,合作共建,切实提升协同育人效力。除互相兼任外,双方协同育人还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密切合作来实现。例如,辅导员加入教学科研团队,助力思政课教学的优化,思政课教师进行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双方还可以互相学习,辅导员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弥补自己在实践指导上的不足。

  在纵向上形成思政育人格局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在纵向上形成思政育人格局,从学校到教务部门再到二级学院(系),都应当协调配合,为思政育人团队效能的发挥提供机制保障,为思政工作的开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第一,学校应做好统筹规划。一方面,要创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工作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运用系统思维,科学统筹各部门,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应当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将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学工部、后勤部等各单位都纳入到协同育人团队中来,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学校资源,形成“上下一盘棋”,实现“拧成一条心”。另一方面,要完善规章制度。要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与完善考评及激励制度。考评制度在内容上不能只偏重科研与教学,以专业课教师为例,其兼任辅导员、参与第二课堂等也应被计入工作总量,还可以规定每学年专业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低工作量,对于擅长并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适当降低对其科研与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对教师的考评除了看工作量、学生成绩等实际绩效外,还可以综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与学院评价,对教师的协同育人成效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激励制度要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在协同育人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可以在评优、职务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例如,将协同育人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的基本指标,还可以设置“协同育人优秀教师”“协同育人优秀团队”等奖项,并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与表彰。

  第二,教务部门应做好上传下达。一方面,教务部门应做好协同育人政策规章的制定、解读与宣传工作,传达协同育人建设的价值与理念。另一方面,教务部门还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制度,确保协同育人工作在二级学院(系)落到实处,并及时上传二级学院(系)的情况,以便学校层面根据实际进展作出新的安排,把控方向与质量。

  第三,二级学院(系)应做好落实。要将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关注二级学院(系)的协同育人建设情况。二级学院(系)应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创建三方合作交流的线上线下平台,如固定的学习活动室与媒体平台上的专栏,还可以创设统一的领导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由各学院领导协同管理。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承担者、实施者,协同育人归根结底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要发挥思政育人团队的协同育人效力,助推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思想铸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深远且持久的,只有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础,才能够“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其一,要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要提高教师的辨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与交锋,教师要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觉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知行合一、诚实守信等良好美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理论强基,提升理论知识水平

  教师只有全面深刻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才能够有敏锐的嗅觉,挖掘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高校可以自主举办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活动,在培训中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与指导作用,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据教师的实际理论水平与课程思政的建设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方法创新,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无论是思政课、专业课还是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比分析法等。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例,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不直接点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专业课教师还应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方法。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系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是蕴含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中,不易被挖掘,这便使得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像思政课中的那样丰富和易于使用。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特色、课程特色及教师个人特色,有针对性、有方向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一,结合学校特色。可以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校园历史与校园文化,因校制宜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二,结合课程特色。不同的课程背后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师要能够厘清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各有侧重。例如,社会科学课程可以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文化熏陶,自然科学课程可以侧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技能型课程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三,结合教师特色。教师的政治认识、职业态度等也是一种可供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擅长做实验的教师就可以在实验演示中向学生展示其严谨的学术态度、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要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发挥出高校思政工作最大合力,既要构建横纵联动的协同育人队伍,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横向配合,以及学校、教务部门、二级学院(系)的纵向协调,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版权所有: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地址:青岛市九水东路588号 |  鲁ICP备20007371号-1 |  电话:0532-86661234  |  E-mail:hx@hx.cn 邮政编码: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