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 | 传承中华之家风 争做时代之青年

    09.03.2024 15:01:37           浏览数:0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今日华夏在几千年探索的旅程中,虽饱经风霜、阅历沧桑,却几度挽狂澜于将倒,扶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历来讲家国同构,家与国密不可分,家是国的细胞和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与依靠。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今日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修身立德,虚怀若谷,心揣清澈信仰,谨记良好家风,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家风像一种文化,带着历史的芬芳,经久不息;家风像一种精神,如旖旎的春风,春华秋实,绵延至今。《易经·家人》中强调父母治家要严,才可“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道正”;《尚书》中记载的周公家训是帝王家训的先祖,其最早把国风和国运联系在一起;《诫子书》中诸葛孔明教导儿子诸葛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谆谆教诲,寓教于心。三代遗风,滋其荣茂;玉振金声,养齐蓊郁。

  人人皆知司马迁《礼记》,鲜知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著的《命子迁》。司马谈任太史公,学识渊博,忠君守礼,教导司马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为准则。司马迁随后继父延史,不负父之训诫,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家风好比一个家庭的纲领,指导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好家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道德的力量。良好的家风映射出的是中华礼仪之邦的优秀品质,民族礼仪乃至民族的精神。传统世代沿袭家风文化是对中华优秀文化自信的佐证。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风,而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随,汇国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为陆游家训;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动力。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

  一国仁,一国兴仁。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解锁“忠诚密码”,传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家风,涵养爱国家庭;“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其身正,为子女树立清正廉洁的标杆;“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手中勤巧作耕读此家”在一丝不苟的拂拭中表现对家风的珍视。古训如春风,从来德润身。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

  好的家风引人向上、催人奋进;好的家风激发奋斗动力、汇聚团结合力。红色家风激励当代青年树立远大志向,自觉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毛泽东、邓小平、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文化,诸多革命烈士的遗言中寄托了对后代顽强拼搏的期许。人们的好干部焦裕禄要求子女“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时代楷模”杜富国的父亲教育子女“能为国家做事,全家都光荣”;周恩来总理用“十条家规”告诫进京做事的亲戚“完全做一个普通人”;孔繁森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对妻子儿女却显得格外“小气”......他们无一不诠释着奉公品德、求实作风和廉洁精神,在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红色家风为“传家宝”,熔铸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代青年要继承并弘扬红色家风,把红色家风凝聚在新时代的家风建设之中,从红色家风中领悟辉煌历史由团结奋斗书写、美好未来靠团结奋斗开创的道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分发、勇毅前行。

  中国共产党走过多舛、艰难的道路,成为如今拥有八千多万优秀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伟大政党。“己不正焉能正人”,身体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强盛,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准,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经济呈上升趋势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愈加富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们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始终坚持永葆党的纯洁性,永葆共产党人的两袖轻风、一身正气,塑造良好家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此掀开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呈现出宏伟蓝图。而今,前路昭然,我们新一代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光荣、伟大、宏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崇德治家、修身守正、身体力行”的好作风,讲好家风故事,浸润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

  李大钊先生曾言:“然而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以史为鉴,已示如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故我辈青年当立于发展进步的潮头,不忘历史,勇往直前,谱写复兴中华的盛世华章。”长夜已彻,山扉洞开,不负时代筑芳华。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延续家风史,担负时代重任,争做中国新青年,赓续中华魂。恃险若平地,也能独倚长剑凌清秋!

版权所有: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地址:青岛市九水东路588号 |  鲁ICP备20007371号-1 |  电话:0532-86661234  |  E-mail:hx@hx.cn 邮政编码: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