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提升 ——“大五人格模型”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4.05.2023 22:53:53           浏览数: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提升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将“大五人格模型”理论指导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推动了德育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大五人格模型”是心理学人体结构模型分析的一种隐射,强调人格特质中具有稳定以及核心的人格特质,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与开放性五方面。以“大五人格理论”为依据,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与外倾性、情绪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相对应的慧心、健心、润心、启心、正心德育实践基地。同时,以基地为平台,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以智慧心,以体健心,以艺润心,以爱启心,以德正心的“五心”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强化对德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环境、特定场景中通过体验,自主建构优秀道德品质,自觉行动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推进高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应该注重衔接理念、融合理念以及开放理念的统一。做好不同层次教育衔接,增强育人的系统性。将德育实践的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强化融合意识,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的开放与利用,通过与家长搭建横向联动德育机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等方法,整合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以及社区、企业等社会资源,形成德育实践育人的合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人格知识、切身感受人格魅力、落实完善人格的行动,使以人格塑造为内容的德育实践育人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基于“大五人格模型”下的德育教育设定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效果时,以学生在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与开放性5个维度上的改变作为目标进行评价。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参与以人格塑造为内容的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通过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特征进行比较,以此来了解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情况。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人格的完善过程体现在多个方面,为避免教师考评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将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分析设置为一定的比重,纳入评价体系。在培养过程中过滤掉与学生现实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的德育实践活动内容,结合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人格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拓展与专业、就业关联紧密的校企合作类德育实践基地,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的顶层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升实践基地的利用率,推动每个学科或专业群与德育实践基地的有效结合,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入专业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延伸德育教学内容,增强德育活动设计,为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奠定基础,不断创新育人成效。

  (作者系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版权所有: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地址:青岛市九水东路588号 |  鲁ICP备20007371号-1 |  电话:0532-86661234  |  E-mail:hx@hx.cn 邮政编码: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