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2022 15:52:33 作者:武汉学习平台 来源:学习强国 浏览数:0
高校肩负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发挥党统筹各方统领全局的作用,才能更好完成党赋予高校的这一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如何在高校党建中更好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特殊作用,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的必要条件和必备措施。
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高校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雪雨风霜却仍屹立不倒的中国力量的精神动力。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所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步,而且也哺育着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贯彻党的教育纲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培育一代又一代新时代青年学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当代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阵地,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高校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与时代发展,需要高校党建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仔细揣摩,认真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源自于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领风骚”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主张到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代社会伦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它们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今天的高校学子更好拥护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与影响,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兴衰成败。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和有益经验,既可以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引导路径,也可以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我们要更加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丰富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成就崇高德行和人格,努力成长为经邦济世的人才的理想状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优秀古代中国人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早期的美好愿望,这都是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社会价值的理想信念主张,适合当代学子有选择的吸收与有场域的弘扬。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共同体理念,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树立起更好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育起新时代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修身立德不仅是古代士大夫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其为人处世的根基。因此,修身立德具有顺应时代变迁的助力作用,在当代社会主义依然对高校师生的自我约束及人生追求产生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浪潮与互联网传播的影响下,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第一线,面对形形色色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渗透,高校师生时刻面临着自我考验与自我反省的抉择。高校师生群体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思维通常比较活跃,价值观也容易出现波动,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传统优秀文化因子的高校党建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深入融入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将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建的重要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信念与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新时代思想阵地堡垒,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之盾。
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好老师应该要懂得“教育之道”,育人、化人,要通过教育使得学生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其次要懂得学生“成长之道”,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扩展胸怀,提升境界,更要教会学生解放心灵,诚实做人,融入社会;最后是要懂得“教师之道”,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懂“德”,就是遵“道”行事,不违规律,只有做到知“道”、懂“德”两个方面,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最终改变学生命运。高校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都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师德表率比简单说教及知识灌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敬仰、信任、共鸣、向往和模仿,从而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从历史维度来看,我国古代的师道精神和师德文化与当代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真正的高校好老师应该是熟悉中华文化之人,拥有坚定的文化立场,扎根于民族血脉之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魂”,更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只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理论、智慧、艺术、修为、践行”五个传统文化宝库,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耳濡目染影响学生,推动学生成长。在新时代,历史赋予了教师新的历史使命,社会对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道德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寄予教师的厚望,也是教师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传统师德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成为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完善个人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推进力量。师德是由他律转向自律的道德自觉,自觉主动地陶冶、修炼、修养师德,才能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修养的内在机制。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以传统优秀道德为参照,塑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完整的人格,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都可以为高校的党建工作与道德建设提供有效途径与有益启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师德师风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积极推动高校师德内驱力建设,可以使高校党建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