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25 22:13:48 浏览数:0
本学期,由我院舞蹈表演教研室精心打造的公共选修课《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线下实践课正式开课。该课程由董倪老师主讲,旨在带领学生以舞步触碰千年文化脉络,传承中华艺术之美。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深切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筑牢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本课程从文化视角出发,围绕社会背景、美学特征、舞蹈形态、著名舞人、乐舞机构、乐舞著作、乐舞思想、乐舞交流以及艺术成就等多个维度展开讲解,助力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课程将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原始舞蹈的起源与演变,一直延伸至新时代中国舞蹈的创作实践。这一划分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又彰显了其民族性与民俗性,在展现舞蹈文化多元化特征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目标
1.知识深化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每个朝代乐舞的社会背景、美学特征、舞蹈样貌、著名舞人、乐舞机构、乐舞著作、乐舞思想、艺术成就等;全面了解中国舞蹈的历史发展,建立全面系统的舞蹈历史知识框架和内容体系。
2.能力提升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查阅史籍的能力,强化学生在舞蹈评述方面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3.素养增强
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文化的认知能力;对舞蹈作品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美学观;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
4.思政巩固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会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让学生在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课程亮点
1.传承历史与文化根脉
从原始祭祀舞蹈、汉唐乐舞、宋元戏曲舞蹈到明清民间舞,融入“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等传统理念,解析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符号,梳理中国舞蹈的演变脉络。
2.跨舞种融合视角,理论与实践并重
分析《丝路花雨》《只此青绿》《大梦敦煌》等优秀舞蹈作品,通过对比芭蕾、现代舞等体系,凸显中国舞蹈“以形传神”的美学独特性,探讨如何用现代语言传递东方精神。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课程反馈积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们深入了解了中国舞蹈的历史脉络、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尤其对非遗舞蹈和跨学科内容兴趣浓厚。实践环节如身韵训练、道具运用增强了参与感,而数字技术应用和现当代作品分析则拓宽了视野。课程不仅提升了舞蹈技能,更培养了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许多学生表示希望进一步探索传统舞蹈的现代表达和国际传播价值。

中国舞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形象、技艺、韵律和情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印记,对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脉络、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传统舞蹈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广受师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