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2023 11:55:14 浏览数:0
缘起:2006年大学毕业后,从炎帝故里来到会稽山下,一直从事着热爱的教书育人工作至今,期间有四年间接的离开辅导员岗位。现在又回归学生线,在和年轻辅导员的相处中,从“为其着急”到现在的“为其释然”。“先长骨头后长肉”是永恒的规律,人的骨骼发育要有过程,一个辅导员的成长亦如此。开学之际,结合自身的经历,写此小文章分享自己对辅导员职业的粗浅认识和思考,希望对年轻辅导员老师更好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幸福之道:坚定职业自信
“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等等,以戏谑的方式调侃高校辅导员的岗位特点,的确也如此。自己的辅导员成长之路,也经历过繁忙、迷茫、沮丧和困惑,有时喊喊苦喊喊累,其都是人之常情。今天回想,正是这个过程,收获了生活的历练、学生的真情。作为辅导员,全国道德楷模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他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把教书做职业,把育人做追求,把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心爱的学生。聆听其事迹为之动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自信。
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将辅导员定位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政治引路人的角色,从身份上赋予了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这些年,从中央、省委省厅到各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待遇、晋升、职称等都在不断的优化和提升,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在为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在坚守,是一项无比光荣的职业。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向曲建武教授式的一批前辈学习,时刻坚定我们的职业自信,这是开启辅导员职业幸福之路的金钥匙。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个工人砌墙》的小故事其中蕴含的哲理也不言而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思想和眼光要放长远,这也决定了能走多远。既然选择了辅导员这个职业,就要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去做,用心去热爱这份职业,用心去热爱学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以“有为”争取“有位”,用心以待,必会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二、幸福有术:用心寻得其法
一块玉在不同的雕刻者那里,有的会雕刻成艺术品,有的变成了废品,究其原因就是是否得其法。辅导员工作也是如此,育人也是一门艺术,要掌握这门艺术必须要寻得其法。笔者认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与我们一起同向同行。如何做到这一点?
第一要坚定“学生无小事”的意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时刻以“学生为本”,树立“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工作态度,要站在学生立场育学生。坚持学生无小事,在我们看来是所谓的“小事”,也许就是压倒其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要坚持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做到“件件有解决,事事有答复。”切实把解决其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给予心换心的教导,用爱心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必将受其爱戴。
第二要坚持“一个都不放弃”的精神。世界上没有相同得两片树叶,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工作中要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适的方法。”为出发点,循序渐进,从“简单、粗暴、说教”变为“因材施教”,探寻其法。浙江师范大学的胡辉老师就是学习的榜样,一个女生“玩站”,胡辉老师坚持好几个月,通宵达旦深入在线视频,了解迷恋“玩站”的原因,作为网友、作为粉丝去交流和引导,在了解了事情原因以后,在恰当的时机并且运用科学方法,与学生心对心的交流沟通,将其彻底拉了回来。如果是你我,我们会如何处理呢,值得深思?这让我也想起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老师,这种“一个都不放弃”的精神,当下更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学习和践行。
第三要坚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当今世界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作为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在善于利用文件、书籍、网络等平台,不断丰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虚心向身边领导、同事和兄弟高校同行主动请教,加强业务的学习。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勇气,发挥其朋辈互育互助作用,用好其干部队伍,力求成为开展工作的助手和智囊,发挥育人合力。
第四要坚定“名师出高徒”的魄力。作为辅导员,要志存高远,要有“求其高者得其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得勇气和魄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什么样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辅导员,个人的“三观”、言谈举止、育人理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打造的班风、寝风、教风等隐性和显性文化,也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智慧,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要善于给学生、给班级“注魂”,要在班级文化和团队精神的打造上下功夫,以身育人、以文化人,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三、幸福要行,“博杂”到“专精”
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作为辅导员,要在坚定职业自信和掌握育人智慧的基础上,更应该要有一种紧迫感,是对自己工作反思的紧迫,是对如何更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的紧迫,是对如何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紧迫。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好比“挖井漫画”中的挖井人,从刚入职初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到现在担任《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仔细想想,没能坚持,没能专一,没能深入的提升。做科研也是如此,从贫困生资助、人际关系、学生党建到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等,好像涉猎很广,研究很多,其实都是皮毛,都是一些肤浅的研究,都是一知半解,“博杂”而不“专精”。
辅导员工作犹如农夫耕耘,所有的收获与成长,都来自学生“这片土地”。每一名学生成长与进步,每一次学生问题处理与解决,每一段“瓶颈期”出现与突破等等,只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总结,都能成为经验案例、科学研究和特色品牌打造的素材。“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作为辅导员,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实际,选准方向,持之以恒,加强学习、实践和思考,不断积累、总结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