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说|内涵式发展视阈下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路径研究

    18.02.2023 11:53:41           浏览数:0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要分支,高校必须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模式相统一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坚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不遗余力让每位学生都享有高质量且公平的教育,以人才撬动兴国强国的杠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动力源泉。

  内涵式发展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机制就是要实现“五位一体”:一是坚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对高校现有资助模式进行优化,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坚持以精神援助为重点,扣好贫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第一粒扣子;三是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撑,实现贫困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四是以学业辅导和人文关怀为抓手,培养和挖掘贫困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五是坚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着力促进贫困大学生主动性、主导性的持续发展。综上,内涵式发展视阈下贫困大学生资助是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使高校资助工作成为民心工程,受资助的大学生培养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一、推进贫困大学生内涵式发展大势所趋

  第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高校辅导员新形势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统筹兼顾、精准扶贫开展资助工作,从保障学生“有学上”向帮扶“上好学”的方向转化,以适应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第二,构建扶贫、扶智、扶志有效统一的长效机制,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破解保障性资助存在的难题。第三,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建设者,高校辅导员资助贫困大学生应实现从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资助的革新,激发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发展新动能,落实精准资助的具体实践,这是阻断代际贫困的必然要求。

  二、内涵式发展视阈下学生资助工作“运算法则”

  (一)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在优化举措上做“加法”

  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经济资助,创设优越的“生态”环境,从而构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第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资助模式更新要先行。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发挥国家助学贷款核心作用,而且也要重点探析探讨资助工作的新模式、新程序、新方法,扩大勤工助学范围,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助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第二,优化资助模式,健全资助制度。作为辅导员在科学合理认定的基础上,要做好“四个精准”,即精准摸排学生真实信息、精准制定标准统一评定体系、精准发掘学生自身能力、精准完善监督机制。除此之外,辅导员要尝试建立动态化管理模式。针对资助过程中的资助金额、资助渠道、资助时间等实施动态化管理。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契合,在学生中逐步树立起“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

  (二)以心理扶助为支撑,在纾困解忧上做“减法”

  “内涵式”视阈下资助工作的落实要拓宽载体,进一步构建多元化资助项目体系。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将扶智和扶志有机融合。在扶智环节中建立心理扶助体系,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咨询服务以及加强预防干预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在扶志环节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传播,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心理潜能,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此外,辅导员要运用“两微一端”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新阵地,精准施策、因材施教,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把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引导。

  (三)以就业辅助为依托,在拓宽渠道上做“乘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造血”工程,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深化知识底蕴为基础,能力素质拓展为目标,实现应用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搭建就业平台,帮助贫困大学生“增权赋能”,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贯彻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网络课程培训,使其拓展职业视野、了解自身专业前景和岗位要求、提高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然后,发挥“朋辈引领、结对帮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设就业辅导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定制服务、指导,提升专业技能,开设形式多样的主题讲座打通专业与社会衔接的大门,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就业或实习机会;最后,引导贫困大学生走向基层、服务基层,逐渐引导贫困大学生客观、理性地找到自己的择业方向顺利就业。

  (四)以精神援助为重点,在精神解困上做“除法”

  “没有伦理道德教育,就不会有人类社会”。它从本质上说是自觉的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启动的。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当致力于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即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解困上做“除法”,不仅是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环境,解决社会贫困生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政治观教育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法制观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以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滋生幸福感,从而以实际行动对恩情进行回报的自觉意识,最终的“脱贫”就必然能实现。

  在解决“精神解困”的前提下,辅导员也要进一步引导贫困大学生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执著精神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坚定信仰。变消极为积极、由被动为主动,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做好资助工作是落实“内涵式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校资助工作已到“深水区”,内涵式学生发展资助已成必然,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上运用好“加减乘除法”运算法则,创设一个极富“磁场效应”的文化价值“氧吧”,使扶困、扶智与扶志紧密融合,使学生的品性得以纯化、丰盈、充沛且舒展,确保资助育人工作落地生根。

版权所有: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地址:青岛市九水东路588号 |  鲁ICP备20007371号-1 |  电话:0532-86661234  |  E-mail:hx@hx.cn 邮政编码: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