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视角

    18.12.2023 14:56:16           浏览数:0

  探讨同时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之需,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课题组对江苏省内外15所高校的1675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就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进行了实证调研,同时查阅分析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和学科资料,思考探讨如何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对积极推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发现的问题为导向,从守正和创新两个维度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推广应用的有效路径。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高校师生都是思政课的教学主体,这是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逻辑前提。高校教师只有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和沟通,才能与学生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尊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对大学生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即使双方在知识、价值或信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双方的交流依然可以正常进行。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学段不同的学生,也存在个体性差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与个体差异,尽量做到精准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学生的质疑和疑问,要予以耐心地解答,即使个别学生因为认知偏差,提出了错误的问题,教师也不要训斥,而是要带着引导商榷的态度,与学生积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改变错误的认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第二,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备课必须要首先熟悉掌握教材,但同时还要“备学生”。教材是上课的关键,教师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材的逻辑体系和内容。只有对教材了然于心,才能在上课时得心应手。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专业的特点,认真组织教学内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如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农业矿业院校的学生,虽然用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但是不同院校的学生专业特点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专业特色,进行有自己院校特点的备课。只有熟悉学生的专业需求,才能知道上课要讲什么学生才爱听,讲课才能有深度、有温度。

  第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克服单一的理论灌输。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师上课难度不断增大。传统的课堂灌输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生的上课需求,甚至遭到大学生的隐性抵触,逃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在大学生中普及,大学生在上课期间,可以通过手机积极参与到思政课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运用播放视频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其次,组织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政课的教学魅力。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必须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要注重启发式教育,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讨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第四,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评价。学校思政课的成败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思政课的受益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学校思政课的评价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教和老师对学生的听课评价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最为频繁,相互之间较为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是否有所改变,学生之间最为清楚。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作为思政课教学平时成绩的参考。

  第五,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讲思政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思政课教学涉及面非常广,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文化等领域,以及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二)学生要积极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也是思政课的主体,但是说不清为什么是主体,从而导致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参与度不高,严重制约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因此,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增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充分认可,更要引导大学生自主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思政课的参与度,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和质量。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思政课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难以实施,缺少学生主体的思政课只能是抽象的而非现实的活动。当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思政课的主体,但二者的主体地位还是有所区别,教师是主导主体,主导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可以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第二,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听课,并主动与老师开展在上课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不断拓展自己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主动去思考和研究。

  第三,要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实践。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是影响“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落实的重要因素,学生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之后,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思政课的教学,与教师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纪念馆、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基地,从中体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不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劳动、锻炼能力、培养品质。

  第四,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努力培养自身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要学会自我管理、团结合作,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懂得没有美的滋养人生将是单调的和干涸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转变学生学习理念的职责,引导学生正确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高校要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提供充分保障。真正让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落地生根,还需要构建系列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第一,要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领导机制,优化基层组织架构,保障实施路径的通畅。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学校各级党委要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推广“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责权一致。

  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建设高校思政课的监督机制,明确主体责任,确立追责机制,保障“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思政课建设情况要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等,切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到位。要建立健全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制度,以及学校其他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不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流于形式,摆花架的现象,而是真正落地生根。

  第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积极引进思政课教师,降低师生比例。要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给予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坚定支持,在职称评审、科研奖励、教学竞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让在岗的思政课教师有获得感,能够安心从事思政课教学,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课题组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这一视角展开实证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对策思考,推动高校思政课“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中的贯彻落实,以期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与改革。

版权所有: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地址:青岛市九水东路588号 |  鲁ICP备20007371号-1 |  电话:0532-86661234  |  E-mail:hx@hx.cn 邮政编码:266100